编者按:为进一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策性研究工作,更好发挥党校“为党献策”的独特价值,突出党校学员特点和优势,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红麓融媒体中心联合红网时刻推出“策论三湘”栏目,长期面向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员征稿。
本期刊发湖南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第三期省直机关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综合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张蜜,省社科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政策评估研究所副所长、三级调研员文必正的文章《湖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新区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湖南在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征程中,将高新区作为示范区开展建设,强化政治引导、加强平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发展潜能激发、动能释放、活力增强。同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足,建议从五个方面推动湖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争创创新新高地
当前,我省高新区发展还面临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创业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例如,机械制造业部分高性能发动机等长期依赖出口,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现象突出。建议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一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种业、制造业、先进计算领域科技力量,协同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双一流”高校建设,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互联互通。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种业、先进计算、北斗规模应用等领域和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类脑等前沿技术方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三是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向县市区延伸,强化省市联动,积极推进“双高对接”(高校、高新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高能级产业集群,争创产业新高地
产业链与产业集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路径。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中,我省高新区产业集聚尚缺乏明显效应,产业链生态不优,表现为主导产业带动性不强、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能力弱、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中小航空发动机等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在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等政策工具,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领军企业。
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争创人才新高地
人才是高新区阔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支撑。目前,受地理区位、产城融合度不高等因素影响,高新区高素质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现象依然突出,导致难以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人才结构的优化受到一定程度阻碍。在争创人才新高地建设方面,一要汇聚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一流人才集聚地,强化高端人才储备。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进一步营造“拴心留人”的软环境。二要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园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推进高端化双向开放,争创开放新高地
政府职能、市场准入等方面配套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有差距,例如,部分区域物流效率不高、开放平台整合不足、大项目少、出口产品的高科技成色不足。要推进高水平开放,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一是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深入发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二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技术创新协作、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高效率营商环境,争创改革新高地
部分高新区标准化厂房、园区道路、网络、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土地使用集约化程度和亩产效益不高,融资压力较大。面对资源要素缺乏保障的困境,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湘江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积极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应用场景和配套政策,提升精准施策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调整提升园区整体规划,完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中心,优化园区生态宜居环境。
来源:红麓
作者:张蜜 文必正
编辑:李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