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第6期
编者按:《红麓评论》是红麓融媒体重点打造的理论评论栏目,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设置主题,直面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干群关心期盼。本期主题为“AI赋能”。今天刊发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县级党校跟班研修教师、祁东县委党校教师李泽杰的评论文《党校应把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红色方向盘”》,以飨读者。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为开展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养的“红色熔炉”,需牢牢把握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红色方向盘”。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党校:何以必要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担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党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在干部教育领域落地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学员领悟战略意义与政策导向,精准把握工作方向,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是推动干部能力迭代升级的必然要求。随着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广泛渗透,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党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能够帮助学员掌握运用人工智能优化治理流程、开展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的方法,提升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破解治理难题的能力,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三是激活干部创新思维意识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党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仅能让学员通过集中培训了解前沿科技成果,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引导学员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拓宽工作思路,主动探寻人工智能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结合点,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党校:何为方向
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必须始终坚守“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员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注重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是锚定精准教学定位。聚焦干部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中高层干部培养侧重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提升,围绕政策制定、规划布局、治理创新等内容,帮助其从全局高度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基层干部以政务优化、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应用场景为核心,开展案例教学与实操培训,助力基层干部熟练掌握常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构建复合知识体系。鉴于人工智能涉及多领域学科知识,党校应构建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为核心的复合知识体系。在基础理论模块,系统讲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在技术应用模块,结合人工智能在政务、文化、办公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强化学员的操作应用能力;在产业发展模块,深入分析人工智能产业现状、趋势及政策环境,培养学员的产业洞察力;在伦理法律模块,引导学员思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法律问题,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技术安全规范应用。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党校:何处着力
一是打造多元化师资矩阵。强化党校内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活动,提升其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能力。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将最新行业动态与应用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动党的理论教学教师与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协作,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是创新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联动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线上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人工智能在线课程及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提升学员学习的便捷性与沉浸感。线下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教学,加强党校间协作,联动政府、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三是夯实全链条保障机制。党校应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规范有序开展。加大对人工智能教学设施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为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各类教材、案例库等教学资源,打造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素材支撑
来源:红麓
作者:李泽杰
编辑:李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