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7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举行“青青工程”2.0中期汇报。红麓即日起推出“青青工程”2.0学员心得体会特辑,以飨读者。
张可可 摄
当AI技术的“芯”与青年爱党校的“心”相遇,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的,不仅是个人技能的迭代,更是一群年轻人与党校事业的双向奔赴。
校(院)委将AI定为“青青工程”2.0的主题,是顺应时代变革、着眼青年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必答题”,要答好这道必答题,首先要找到解题的“芯”密码。
铸“芯”:把技术变为能力,让成长有硬核支撑
“青青工程”2.0启动时,很多青年觉得“AI是高科技,与党校工作关系不大”;也有青年困惑“AI真能帮助写好公文、备好课吗?”为消除认知误区,在校(院)委的精心指导下,“青青工程”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认知和实践提升路径。
彭团 摄
第一步:认知破冰,促进从“知其然”到“晓其用”转变。启动仪式上,“AI小分队”现场演示了用AI进行公文处理、视频制作、政策解读,让青年直观感受到AI的高效与便捷。随后开展了“智学·赋能”专题教学,授课老师系统讲解各类智能工具的操作技巧,让大家掌握实用的操作方法。同时,还为青年筛选整理了AI应用系列学习资料,青年们对AI的底层逻辑有更深入的了解,逐步形成了“学AI”的共识。
第二步:实践落地,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用”的跨越。我们组织青年赴长沙中电软件园研学,实地观摩AI在“智能政务”领域的应用成果。当青年们亲手实操完成动画视频制作时,沉浸式的体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们运用AI的热情之门,让大家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试”的主动行为。妇女理论教研部的罗敏尝试运用AI修复“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老照片;公务员培训部兰辉开始借助AI构建多维评估模型,精准定位学员需求……青年们开始主动“拥抱AI”。
彭团 摄
第三步:思维升级,完成从“执行者”到“创新者”的突破。我们以赛促用,开展AI技能大赛,在备赛过程中,青年们不再只是机械地使用技术,而是主动探索技术与党校工作的深层融合,一批富有党校特色的成果脱颖而出。《湘吐同心》以AI数字人展现吐鲁番中青年干部在湘学习历程,《调研报告未来方程式》将“用AI梳理政策趋势”转化为可复制的工作方法等等。这次大赛让青年明白,如何“让AI懂党校”,实现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场景的精准适配是关键所在,这种适配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党校工作逻辑的深度理解,是重构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效能、优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杠杆,青年们渐渐能与AI共舞。
求“新”:用机制激发活力,让成长有源头活水
“青青工程”2.0的“新”,新在哪里?不仅是新学员、新面孔,更是新机制、新形式、新活力,体现了校(院)委对青年成长规律的更深把握,这要求我们组织培训时,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新在学习机制的穿透力。校(院)创新性安排青年教职工列席校(院)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校(院)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并作交流发言。“青青工程”学员通过参加重要会议,能在第一时间跟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了解校(院)中心工作部署,政治站位和思考维度不断得到提高和拓展,学会了从“一文一事”看到“国之大者”。青年参与校(院)及全省重点工作的主动性也显著增强。一位学员说:“以前想问题只局限于自己的岗位边界,现在会不自觉地想‘这对党校整体发展有什么价值’,‘这对全省发展有什么价值’,这种破除岗位局限、站位提升,正是机制创新的穿透力。”
新在活动形式的感染力。破冰活动里,我们以“密语推理”、快乐传真等活动拉近学员距离;集中学习时我们设计三维“课堂笔记”,引导学员掌握学习重点、记录导师点评、标注个人感悟;外出研学活动中我们设置任务卡,引导青年聚焦主题去看、去听、去思考、去分享,让学习有痕迹、思考有深度,学习效果从“模糊感知”变为“精准吸收”。我们还打破了“你讲我听”的传统学习模式,以“面对面访谈”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抽象制度变得可感可知。
新在主体地位的驱动力。进一步突出青年主体地位,构建在机关党委负责下的“团委+班委”协同策划、组织学习机制,让青年在自主参与中实现成长蜕变。由班长主动组织协调,联动各方资源;学习委员认真梳理学习资料,保障学习效果;纪检委员严格考勤记录,做实纪律维护;组长则负责小组学习活动实施。学员主动地从“台下听”走到“台上讲”,大家轮流主持活动,畅谈数智校园建设,分享异地教学感悟,汇报学习体会。一些学员还主动承担活动通讯稿撰写、影像记录等工作,用自己的视角讲述“青青故事”。这种“新”的迭代,让青年工作既保持了“党建带团建”的政治底色,又充满了青春活力。
润“心”:以情怀聚力,让成长有精神归宿
“心”是原点、是纽带,是归宿。“青青工程”2.0的目标就是让“爱党校”真正成为每名党校青年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
李雯 摄
这颗心,蕴藏着“导师带教”的温度。“青青工程”2.0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导师团队倾心付出。他们亦师亦友,精心把脉学员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为学员排忧解难;他们倾心倾情,认真找准学员的需求点,对学员倾囊相授;他们自费为学员购置书籍,加班加点给予学员项目上的指导。他们通过日常点滴的言传身教,让青年深刻体会到:在党校的成长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传承,这是成长的底气。
这颗心,铭刻着“聚力同心”的厚度。校(院)各部门都把“青青工程”作为共同事业精心耕耘,全力支撑“青青工程”走深走实。办公室、组织人事部等职能部门始终大力支持,为活动开展保驾护航;业务指导与信息化部为技能大赛提供指导支撑;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为青年成长出谋划策;科研与决策咨询部邀请青年参与“智库选题策划会”,推动青年深度融入科研决策链条;教务部主动为青年搭台赋能,组织学员参加集体备课、开展“义务送教”等活动;各支部积极打造“一支部一青品牌”,这些品牌既富有特色,又与业务相融合,让青年力量有效发挥。各个部门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帮助青年,这汇聚了我们成长的士气。
这颗心,彰显着“团队共生”的力度。“青青工程”的学员们来自不同的岗位,身肩不同的责任,但在一次次团队行动中逐步筑牢共识、凝聚力量。团队精神滋养之下的是每一位学员的收获与成长。在教学科研领域,5名学员参加校(院)教学比赛,其中1人晋级全省教学比赛并荣获二等奖;学员们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研究》《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1本;10位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撰写的决策咨政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10余篇。在工作岗位上,学员们更是勇挑重担、各显担当。每个人都在岗位实践中诠释着“团队共生”的力量。每个个体在融入中成长,既锤炼了干事创业的本领,更增长了向上攀登的志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芯”的技术赋能到“新”的机制创新,再到“心”的情感凝聚,“青青工程”2.0的密码,正是在校(院)委的领导下,我们始终紧跟时代、紧扣大局、紧贴青年。“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领青年紧跟时代、紧贴大局,在爱校情怀中奋进,为校(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来源:红麓
作者:陈雅超
编辑:李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