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党校的时光刻度将生活划分出了新旧。回顾这月余的党校学习,于我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每一堂课、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组案例分析、每一场学员分享,都让我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明晰自身肩负的使命担当,仿佛看到革命先辈的信仰照进现实,真理的火种接续传递。
我时常坐在宿舍阳台上读书,每每翻开《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烫金封面,仿若看到真理的根系正穿透百年时光——从南湖红船的油灯微芒,到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深邃论断,皆在这方寸书页间舒展脉络。不经意间抬眸,望见满树玉兰次第盛放,忽然懂得思想破茧的历程,真理探索的顿悟亦如花开:静默蓄力,终迎绚烂。
老师们生动的教学,声若金石叩击心灵,将抽象理论织成可感可触的时代脉络,让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真理力量,不仅使理论素养得到系统提升,在思想境界和情感认同上也实现了多重蜕变,现从“所思、所悟、所得”三个维度分享学习体会。
所思:在理论溯源中坚定信仰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贯穿党史、党章、党的政策方针等核心内容。课堂上,我反复思考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是什么?新时代党员应如何践行初心使命?
通过马列经典研读和百年党史的脉络梳理,我深刻认识到,党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离不开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坚定践行,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更离不开党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保持纯洁性的非凡勇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一部破除教条、扎根实践的创新史。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无法直接移植到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理智慧相融合,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创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现实路径。这种突破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本质,又注入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基因,使理论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凝练,也是面向未来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魂”与中华文化的“根”相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气质。例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又激活了“民惟邦本”的治理传统。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既能解释中国问题,又能彰显中国气派。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是发展路径的革新,更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体现了党对历史规律和人民需求的深刻把握。这些思考让我意识到,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廓清思想迷雾,筑牢信仰之基。
所悟:在党性锤炼中明晰责任担当
党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党性锤炼的熔炉。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而是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创造性转化,凝结着共产党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践智慧,这条理论演进轨迹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更映照着共产党人立足国情破解时代课题的实践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密码,在于其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深度契合。法治建设的“中国方案”彰显了鲜明的实践品格。如某法院创设的“乡贤评议+司法确认”模式,将“枫桥经验”与现代法治程序结合,既印证了“德法共治”理论的深层逻辑,又充满了温情的中国智慧。这种实践智慧证明:法治现代化不是对西方法治模式的复制,而是根植于本国治理土壤的制度创造。
在“反腐倡廉建设与预防惩治职务犯罪”的课堂上,我进一步坚定了“胸怀天下”的理想信念,明晰了投身国家大局、融入时代洪流的使命担当;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研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洞察时与势的转换、剖析危与机的更迭。思想淬火与情感共鸣的交织,既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理论自信,更孕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激情。
经过老师孜孜不倦点拨,我深刻领悟到:党性修养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是否敢于直面问题、是否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的担当必须落脚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所得:在知行合一中积蓄奋进力量
党校学习的最大收获,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论。例如,在学习“新发展理念”时,我们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启发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善用系统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尤其是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系统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两论”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要以之为工具解剖现实问题,以“实践第一”破除形式主义,以“矛盾思维”提升决策水平,以“辩证眼光”增强战略定力。“两论”常学常新,既是望远镜,帮助我们洞察历史规律;又是显微镜,助力我们解剖现实问题。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将始终带着三个问题前行:我的决策是否符合实践规律?我的方法是否抓住矛盾关键?我的行动是否顺应群众期待?更难得的是,我还明确了自我提升的方向:一是增强政治判断力,在面对舆情热点时保持清醒,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正本清源;二是锤炼群众工作本领,在走访调研中学会从群众角度办实事;三是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定期对照党章检视自身不足,杜绝“躺平”心态。
当玉兰的芬芳再次浸染课堂,党校的暮色已化作思想的晨曦。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写下《实践论》,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年轮里始终跃动着实践的温度。
党校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更是真理火炬的传递者——以《矛盾论》的辩证法剖解时代之问,用《实践论》的知行观浇筑复兴之路,让“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在基层沃野抽穗扬花。而我们,终将以知行合一的脚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招硬招,在未来具体工作实践中检验初心,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奏响复兴强音。
【作者:任重(湖南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省直处干一班学员)】
来源:红麓
作者:任重
编辑:李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