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举办“我与清华博士面对面”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2025-04-23 15:58:12 字号:

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举办“我与清华博士面对面”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4月21日晚,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举办“我与清华博士面对面”研究生学术交流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何雨星以“我的七年清华时光”为主题,围绕学术研究、读博体验、职业选择等话题,同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交流会由哲学教研部姜正君教授主持,何良安教授参与交流,来自哲学教研部、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研究生参加。

交流会上,2023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韩文茜率先抛出话题:“是什么促使您本硕博都选择哲学?哲学学习对您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何雨星博士坦言,自己最初是因被调剂进入哲学专业,但真正的兴趣是在阅读哲学经典原著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哲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套思考世界与自我的框架,更塑造了持续反思、独立判断的意识,让自己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更加清晰与坚定。”

202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万雨对何雨星博士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兴趣:“您是如何建立起对黑格尔哲学等复杂领域的研究兴趣的?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何雨星博士分享道,兴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阅读、写作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她是在不断从马克思回溯至黑格尔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建议大家在硕士阶段多尝试,通过学习实践慢慢聚焦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韩文茜同学就研究生普遍关注的论文写作难题继续发问:“研究生论文写作和发表比较困难,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应对学术挑战的?”何雨星博士直言,自己论文写作也经历过写不下去、反复推翻、备受煎熬的过程。建议同学们尽早动笔、开始不追求完美,写作本就是一个反复修改和重构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对原著和经典二手文献的研读,善于“模仿写作”,并以平和心态看待卡顿与反复。

2024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于丁一希望了解何雨星博士在清华的求学体验:“您在清华求学七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体验?清华学子的学习状态如何?”何雨星博士回答:清华是一所高度包容、多元的高校,既重视规则与学术,也为学生充分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和良好资源。清华的学生并非“只会学习”的机器,很多人在体育、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也非常活跃。清华提倡“又红又专”精神、重视体育锻炼的传统、“双肩挑”的学生辅导制度,以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基层与海外实践机会,是清华学子“学习”与“成长”的加油站。

2024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傅鹏辉询问:“博士阶段学业压力较大,您是如何平衡学术与生活的?”何雨星博士笑言,“白天愁论文,晚上愁论文”几乎是所有博士生的生活日常。为了缓解焦虑、保持专注,自己会主动安排体育运动和放松时间,尤其喜欢打羽毛球,能帮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恢复精力与情绪。自己还会通过散步、亲近自然、逛超市等方式调节节奏。每个人都应多尝试,探索适合自己的健康解压方式。

于丁一同学再次就职业选择问题请教:“面对考博、考公、体制外就业等多种选择路径,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何雨星博士结合自身求职经历指出,认识自我与了解选项同样重要。考博须具备强烈内驱力、抗压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选择导师与平台也极其重要;考公考编适合追求安稳的同学,硕士考公或许比博士考公的选择面更广;体制外就业则更有挑战性与选择空间。大家应该多尝试、多行动,不急于一时定论,在实践中不断靠近真正的兴趣与方向。

2024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陈玉就出国留学问题寻求建议:“我有出国读书的想法,请您谈谈对出国的感受与建议。”何雨星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德国一年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一出国,就爱国’是真的,我们的祖国真的很伟大。欧洲整体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与国内差异较大,留学生会面临如治安、日常生活等诸多不便的现实挑战,但若以学习研究为目的,依然会收获很大。她建议有出国计划的同学尽早准备语言考试与申请材料,同时关注奖学金与资助项目的可能性,提前规划会让未来的选择更加从容。”

整场座谈交流持续近两小时,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内容充实,干货满满,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好评。何雨星博士结合自身经历,真诚解答了同学们的学业生活中最关切的现实问题,既有观点方法,也有情绪支持,为同学们未来的学术道路和人生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来源:红麓

作者:姜正君

编辑:彭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