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条例》·谈落实|从“专家”和“杂家”谈开去
2025-11-25 09:09:22 字号:

学《条例》·谈落实|从“专家”和“杂家”谈开去

编者按:红麓融媒体推出《学〈条例〉·谈落实》专栏,展现全省党校系统以新修订《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指导,推动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本期刊发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张泽尧的文章《从“专家”和“杂家”谈开去》,以飨读者。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不仅为党校(行政学院)指明了正确办学方向、也统筹完善了党校教学布局,特别是在“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上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能只懂某一门知识,而应是一个大‘杂家’。毛泽东同志讲的‘外行领导内行’,真正意义上指的就是这样一些‘杂家’。这些‘杂家’虽然不专,但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大势,所以才能领导诸多专家。如果一个政治家除了本行,其他一无所知,讲不出道理,那就真正是我们常说的‘外行领导内行’。”《条例》总则中关于“党校(行政学院)的基本任务”与“学员的教育培训目标”,为党校教师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专家”变成“杂家”。

党校教师“专”在哪里?

《条例》第五条第二项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对于党校教师而言,如果不能落实这一条基本要求,就是偏离主责主业,即便在其他学科上再有成就也不能称之为“专”,因为党校的“专”一定是“又红又专”。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就曾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如何防止“空头”以及“迷失方向”?其关键在于,要为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音”“杂音”,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校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这也是党校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价值所在。” 因此,党校的“专家”要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上彰显独特价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彰显独特价值。

时代在变,党校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步入“新时代”,党校的“专家”更应在“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写好文章。列宁曾提出一个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一方面,只有通俗化,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回到群众中去”,让“Z世代”见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是“真香”。另一方面,只有通俗化,才能在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对齐意识形态的“颗粒度”——党校的专家不是一个、十个、百个……而是万万个,这万万个专家中既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还有将来的,假如一个专家有一面之词,那么万万个专家就有万万之词,以这万万之词去回应群众心坎里的万万之问,答案只会多而不会少。

党校教师“杂”在哪里?

《条例》第六条第五项指出,“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对于党校教师而言,深刻悟透“全面”二字是关键,如果自身都无法做到“多面”,又如何能帮助学员实现“全面”。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样的‘不一般’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这就要求党校教师既要“吾道一以贯之”持续夯实理论根基,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的“杂家”。

何为杂家?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班固认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一方面,结合《条例》来看,党校教师虽无“议官”之名,却有“议官”之责。譬如《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又如第三十五条规定,“发挥好智库作用”;再如第六十一条规定,“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相互之间切磋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皆赋予教师建言献策的重要使命。同时要兼备“议官”之长,阐释高质量发展,需融汇经济学理论、科技创新前沿动态、生态文明理念乃至社会治理创新;解读共同富裕,需理解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多维视角;宣讲党内法规、国家法律,需具备法理学、党史党建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与“兼儒、墨,合名、法”不谋而合,也是党校教师长于“集成”和“总装”的具体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校姓党,牢记党校初心,更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教师就有必要深化从“专家”到“杂家”的认识。“专”是“杂”的前提和基础,是厚积的过程;“杂”是“专”发展和延续,是薄发的结果。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熟悉,哪怕专业基础知识深厚,也不可能真正践行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哪怕专业基础知识稍有薄弱,也能在实践中持续精进,最终抵达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之境。

来源:红麓

作者:张泽尧

编辑:李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