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习时报 | 邵阳市委党校:聚焦三个环节锻造高质量精品课程
2025-07-14 09:05:21 字号:

学习时报 | 邵阳市委党校:聚焦三个环节锻造高质量精品课程

编者按:2025年6月13日,《学习时报》刊发邵阳市委党校程慧的文章《聚焦三个环节锻造高质量精品课程》,红麓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委党校深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要求,聚焦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目标,锚定“教学提质、科研提效、管理提标”方向,将精品课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聚焦多渠道培育、高标准精选、全链条打磨3个环节发力,持续推进精品课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邵阳市委党校1.jpg

多渠道培育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多渠道孵化高质量课程,不断做大精品课蓄水池。一是依托基本培训班次优秀课程孵化精品课。以基本培训班次学员线上匿名评分为依据,将得分排名靠前的课程纳入候选名单,再由教学评审工作小组对课程政治方向、学理逻辑、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语言艺术等进行全面考核打分,每学期择优选出3门课程认定为校级精品课,坚持“学期录入、年度更新”的动态管理,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评选储备优质课程资源。二是依托成熟科研成果孵化精品课。以科研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制定《校(院)教研咨一体化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课题,明确要求结项成果须转化为教学专题,通过校级集体试讲后纳入基本培训班次教学课程。同时,对实现有效转化且教学反馈良好的成果进行表彰与奖励,构建“科研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2024年,依托省级课题转化的课程“中国古代‘统战’智慧及启示”被中组部评选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向‘新’求‘质’,民营经济大有可为”获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精品课一等奖。三是依托师资团队培育孵化精品课。发挥教师培育精品课的主力军作用,制定《高水平师资力量库建设工作方案》《年轻教师能力培养计划》,坚持“分层选拔、阶梯培养、跟踪提升”原则储备精品课师资力量。尤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帮带制”,分组分人重点关注,通过“一周一听课、一月一试讲、一年一专题、一年一比赛”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定任务、压担子、重激励,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打造精品课的技能,调动其参加精品课竞赛的积极性。2023年,青年讲师打造的“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课程获得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一等奖。

高标准精选课程。建立严格的精品课程选拔机制,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级、省级精品课评选。一是搭建公平竞争平台。常态化开展精品课大比武,明确规定40岁以下专职教师每年必须登台“过招”,亮一亮真功夫。比赛成绩与“明星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新秀”等荣誉评选挂钩,激发了教师业务竞争意识。一场场比赛成了筛选好课程的“过滤器”,一节节好课在碰撞中破茧而出,课程质量也在比学赶超中实现阶梯式上升。二是制定多维评估体系。对照“坚持党校姓党,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相互照应,有国际视野与历史比较,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适宜的表达技巧”的精品课“五条标准”,邵阳市委党校在评估体系架构上,明确政治导向、学术水准、问题导向、现实价值、语言表达五大核心指标,实现对精品课程的精准筛选、严格把控。三是聘请多方评审团队。为让评选结果经得起检验,选拔出的课程能在高级别精品课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组建由党校专家、高校学者、学员代表、党政骨干、获奖名师等组成的评审团队。党校专家担任指导,把牢政治方向;高校学者参与,注重学术水平;学员代表发声,锚定“问题导向”靶心;党政骨干助力,校准“理论联系实际”坐标;获奖名师护航,传授“赛场制胜”经验。

全链条打磨课程。只有经过反复打磨、精雕细琢,不断迭代,才能产生精品课程。一是组建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强化顶层设计,组建精品课比赛攻坚专班即工作小组,形成工作推进方案。由常务副校(院)长挂帅任“攻坚总指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质量总监”,各教研室主任组成“智囊团”,并为每门参赛课程配备专属“顾问”,资深名师实施一对一精准指导。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头脑风暴会”,从定方向、提质量、抠细节到保服务,提供全链条护航。二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邀请省委党校、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内各高校在该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名师专家,从政治立场、逻辑框架、学理支撑、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把关和全程指导,量身定制课程提质方案。安排备赛课程进基本培训班次“实战演练”,让学员成为“大众评审团”,现场“挑刺”“找茬”,实时收集学员建议反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双向赋能。三是推行集体攻关机制。前期,组建包括主讲教师在内的3—5人团队,通过“专题研讨+深入调研”,对课程架构进行“精装修”、学术逻辑进行“深加工”、案例材料进行“新解读”,实现系统性优化提质。后期,实施“四个一”强化训练。每日一讲,持续训练;每周一评,组织全校教师轮流听课、评课,从课件美感、语言表达、教姿教态方面抠细节;每课一录,全程录像,通过镜头回放帮助主讲教师发现问题;每轮一改,根据合理建议进行“迭代式”修改,确保备赛课程成为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精品力作。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程慧

编辑:李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